聚宝盆 > 社会时事 > 正文
“互联网+”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策略探讨
小金 11-23關键词: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摘要:“互联网+”思维突破了各行各业原有的形态和结构,通过“融合、创新、互联”的模式给各行各业带来机遇和无限可能,为传统行业注入活力和助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积极开创“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加深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探索与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各界等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优质产品、品牌和传播平台,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新模式、新形态和新风格。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7-0079-03
“互联网+”概念以其“融合、创新、互联”的思维模式,促进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跨界融合,并将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嵌入社会经济发展中,创新发展模式和结构,形成“开放、平等、交互”的新生态战略。“互联网+”概念自2012年被提出以来,对各行各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提升了传统行业的生命力、创新力和竞争力[1]。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股权分配,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数媒阅读、新技术新媒体的冲击下,迫切需要整合、转型和提升,应借“互联网+”之东风,突破固有思维束缚和时空限制,认真分析国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和国民阅读行为,以“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全新思维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与其他领域、行业的协同创新和渗透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开拓新模式、新形态和新风格。
1“互联网+传统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及必要性
1.1“互联网+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4]充分利用“互联网+传统文化”模式,有利于通过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化,使之与当代文化需求相适应、与现代社会阅读习惯相协调,创造多元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形式,扩大在全民阅读中的传播与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多媒体等平台进行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传播与交流。
1.2“互联网+传统文化”推动跨界协作、创新共赢
在各行各业跨界融合的过程中,由于业态结构、资源配置与技术标准的差异,难免制约和阻碍跨界融合的协作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跨界融合同样存在各种阻力,需要探索和嵌入“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思维和路径,互联网技术有助于汇聚社会资源和力量,实现与不同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机构之间技术共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互惠共赢模式,突破原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思路,延伸和扩展传播交流的覆盖面,提高和加深传播交流的影响力,共同挖掘、开发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形态和领域,协同创新、合作共赢。
1.3“互联网+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互联网技术摒除了时空制约,构架了无形的互通之路,实现了无时无处无人不相连,不断缩小、消除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使国民阅读行为逐步由传统阅读转向现代阅读、由平面阅读转向立体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通过“互联网+传统文化”模式,可更快速、更广泛、更流畅地向世界传播,让世界更生动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把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成果传播出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的现状及问题
2.1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现今,外来文化已深入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冲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5]。国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感、珍重感在逐步减弱,文化需求、文化精神普遍淡化,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存在片面追求外来文化、忽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导致国民的传统文化素养明显降低。
2.2与当代文化需求和阅读习惯的脱离
Tags:股权激励,股权激励培训,股权课程,股权培训课程,股权专家,股权激励培训,股权激励课程,股权架构设计,合伙人协议,股权分配方案,股权设计专家,股权律师,投资协议,股权激励方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