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
小金 09-01尹彦罡��李晓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71441033)
作者简介:尹彦罡(1981-),男,河北赞皇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制造业技术差距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李晓华(1975-),男,江苏丰县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工业发展和全球生产网络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本文以Koopman等提出的全球价值链(GVC)地位指数为基础,测算中国制造业总体和详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动态变化,并与发达国家和与中国发展阶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横向国际比较。研究表明,用制造业总体的GVC地位指数很难准确反映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分行业测算效果更佳;中国制造业正受到发达国家从高端和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从低端的双重挤压,因而应加快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和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GVC地位指数;增加值贸易;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4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1001809
一、引言
在信息、运输技术的推动下,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从早期的产业间分工发展为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企业根据价值链各环节所需资源禀赋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区位配置生产活动,从而形成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和全球生产网络。中国是当前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国。2013年,中国制成品出口额20 771亿美元,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额的1753%,是排名第二位的德国的168倍,其中在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通信设备、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纺织品、服装等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120%、3780%、2180%、3480%和3860%。但是由于各国的产品出口结构、各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和增加值率的差异,用制成品出口额和国际市场份额实际上无法准确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实际地位。贸易总量核算已不能满意当前世界贸易格局研究的需要。随着欧洲委员会的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WIOD)、OECD和WTO联合开发的OECD-WTO TiVA Database、UNCTAD和Eora MRIO联合开发的UNCTAD-Eora GVC Database、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开发的GTAP Database等跨国投入—产出数据库的建立,增加值贸易核算应运而生,并成为解决跨境贸易“重复核算”问题的重要方法。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核算出口贸易中某国家(地区)某一产业的增加值,从而研判贸易参与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相对位置。
近年来,国外学者主要基于垂直专业化产业组织理论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分工与贸易增加值的核算理论与测度问题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代表性的文献主要有Hummels 等[1]、Daudin 等[2]、Koopman 等、Koopman等[4]。。其中,Koopman等[1]于2010年根据国际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著名的KPWW法,依据总量贸易核算下的总出口分解提出了GVC地位指数与GVC参与指数,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增加值贸易核算的兴起,为重新审视诸多国际贸易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方法依据。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方面,大多围绕国外比较成熟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与增加值贸易的相关理论和测度方法,部分从统计学角度论证中国增加值贸易核算的相关原理及其微观核算基础,部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制造业整体或不同部门的分工地位进行实证分析。罗长远和张军[2]重点分析了中国出口中的本地附加值比重及其动态变化,剖析了中国出口中的本地附加值较低的深层次原因;周升起等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的TiVA统计数据库,采用Koopman等提出的GVC地位指数,测算分析了1995—2009年间中国制造业及内部各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演变情况;于津平和邓娟[4],马风涛和李俊[8],马风涛和段治平[9]等利用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制造业行业与产品的全球价值链进行了解构分析,并以纺织品部门和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部门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王岚[5]重点阐释了附加值贸易分析框架,并简单描述了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参与程度和分工地位,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赵登峰等[6]运用 OECD-WTO 增加值贸易数据库和KPWW分解法,构建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指数、参与度指数及相对牵引力指数,测算了中国、美国、德国、日本、 韩国和墨西哥等六国十八个行业的全球价值链指数值及其变动幅度。总体来看,已有文献虽然已经对中国制造业整体及其分行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进行了测算与多角度原因分析,也从代表性产业层面与重要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并未聚焦中国制造业及其分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与本地增加值率之间的关系。二是在国际比较时并未把本地增加值率与出口总额结合起来考虑。三是并未探讨中国制造业各部门的间接增加值出口、国外增加值出口与总出口等指标的行业份额及其动态变化。
Tags:股权激励,股权激励培训,股权课程,股权培训课程,股权专家,股权激励培训,股权激励课程,股权架构设计,合伙人协议,股权分配方案,股权设计专家,股权律师,投资协议,股权激励方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