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 > 行业新闻 > 正文
174位基金经理出走!公募再现离职潮 股权激励也会“失灵”
小金 08-15原标题:174位基金经理出走!公募再现离职潮,股权激励也会“失灵”
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20多家基金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但在实施过程中,股权激励并非包治百丙的灵丹妙药,效果也可能被弱化。
在业绩为王的公募" target="_blank">公募行业,核心竞争力在于投研能力。要论基金公司不能承受之痛,便是优秀投研人员的流失。
“铁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基金经理”。2020年,公募行业的人才流动率" target="_blank">人才流动率仍居高不下。据统计,截至8月13日,年内基金经理离职人数为174人,较去年同期增加29人。
四大“分手”原因
人才流失是基金公司面临的共同难题。今年离职的174位基金经理,股权激励,涉及面多达90家基金公司。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曾鹏(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基金经理离职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因业绩精彩被挖角。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薪资竞争力不足的中小基金公司。据曾鹏透露,曾经有一家小公募的基金经理刚冒尖,就被上海一家大公募以年薪500万元挖走了,“在引进人才这件事上,大型基金公司不遗余力”。
第二种情况则恰恰相反——因业绩太差而被迫下岗。大部分基金公司有着不成文的规定,若连续两年业绩同类排名在后1/4,基金经理就会被“劝退”。如果不主动走人,就可能被降职为研究员,两者的年薪是十万级和百万级的差别。因此,大部分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会选择在被降职前主动离开。
第三种是公司治理混乱、内斗严重,基金经理无法适应企业文化而离职。这种情况在出现高层变动后尤为常见,“新领导的管理理念如果与前任差异很大,又带着股东会的目标和期待而来,肯定会做一些改革。最常见的就是人事洗牌,导致公司短期内不会很稳定。”曾鹏解释道。
第四种是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选择创立“个人系”公募或是“奔私”。今年以来,已有4家“个人系”公募获批,总数量达到20家。这一派系公司多由原公募优秀投研大佬发起设立。在今年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中,东方红资管原副总经理、公募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林鹏是“奔私”的典型代表。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姚慧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募行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投研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流程完善、压力适中、评价机制相对公平,有能力的年轻人很快就能“上位”,不断有优秀的年轻基金经理涌现,相对而言,晋升空间和薪酬竞争力方面可能略显不足。
“因此,在过往的牛市中,公募奔私大潮涌现。近年来,大资管趋势越演越烈,优秀公募基金经理的选择范围更加广阔。”姚慧补充道。
股权激励有时“失灵”
为了留住核心投研人才,基金公司也做过诸多尝试。比如,早些年非常流行的事业部制,又或是现下越来越普遍的股权激励机制。
自2013年监管放开公募专业人士持股计划以来,股权激励在公募行业蔚然成风。证监会官网变更股权批复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0多家基金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最初兴起于中小基金公司,无论是首吃“螃蟹”的中欧基金,还是“后来者”前海开源基金、永赢基金等公司,都在股权激励的刺激下得以迅速发展,规模升级到行业中上游。
近两年来,头部基金公司也开始推崇股权激励机制。2019年,南方基金和易方达基金先后落地了员工持股计划。
股权激励是留住人才的良方吗?似乎未必。
今年离职人数居前的公募基金中,不乏已经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比如,早在2014年对核心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的嘉实基金,今年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和东吴基金并列第一,多达7人;紧随其后的中欧基金,年内流失了5位基金经理;前海开源基金也有4位基金经理“出走”。
Tags:股权激励,股权激励培训,股权课程,股权培训课程,股权专家,股权激励培训,股权激励课程,股权架构设计,合伙人协议,股权分配方案,股权设计专家,股权律师,投资协议,股权激励方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