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资讯网 > 社会时事 > 正文
“韧性”城市,从规划开始
网络 12-29一场暴雨暴雪,就可能让城市交通全面瘫痪;一次管网故障,可能会导致城市停水断电;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众所周知事情,则可能让城市陷入混乱……
当“黑天鹅”和“灰犀牛”越来越多,我们如何才能在不可猜测的风险和挑战中安全生存?我们的城市又该如何规划才能避开一次次的意外?
在这样的背景下,“韧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韧性城市”首次出现在了“十四五”规划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12月5日~6日,在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杂志、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师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生态城市大讲堂中,“如何规划韧性城市”“如何建设韧性城市”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和思考的重点。
韧性城市,“韧”在何处?
“韧性一词源自拉丁文resilio,即跳回的动作,首先被物理学家用来表示弹簧的特性,阐述物质抵抗外来冲击的稳定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城市发展研究》杂志主编李迅从韧性的概念开题。
随着不断地发展演变,韧性概念逐渐扩大到了生态系统研究中,定义为生态系统受到扰动后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
韧性城市,“韧”在何处?国际研究普遍认为,韧性城市是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
对于韧性城市的特点,李迅认为,一是发生灾害的时候,生命财产损失可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二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不中断或者可以快速恢复;三是备灾救灾系统完善,而且能快速启用,灾害不发生链式反映,次生灾害少;四是灾后恢复的时间和程度能够满意社会需要,恢复较快。
在厦门大学双聘教授、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首席规划师赵燕菁看来,韧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抗冲击,二是快修复。
“韧性城市意味着要像弹簧一样有张有弛,在出现不同类型的城市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韧性城市不论是否能提前预料到灾难,城市的公民、企业和基础设施都有能力迅速抵御、适应和恢复。换而言之,韧性可以让城市变得不那么脆弱。”赵燕菁说。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众所周知事情让许多人反思我们的城市规划。对于是否应当将应对风险作为首要考虑,赵燕菁认为,韧性城市不应将全部精力都放在防范风险上,应当追求抵抗灾害初次冲击的能力——一旦冲击消失,功能能够快速恢复。
而在另一些专家看来,“韧性”的研究不仅要关注面对干扰所表现出的持久性或稳定性,也要关注干扰所带来的转型机会和创新能力。
目前,韧性城市规划的理念和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应对和灾害风险管理等领域,相关研究也拓展到城市公共安全领域。如何建立系统的韧性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形成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规划响应到适应性管理全过程的闭合链条,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
新冠肺炎众所周知事情引发的公共安全危机,让人们关注到了城市防控风险的重要性。邵光明摄
城市安全,风险何在?
韧性城市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识别出城市面临的风险在哪里,以保证城市的安全。
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石晓冬看来,随着城市规模的巨型化和人口的复杂化,导致超大城市成为各类风险的聚集区和重灾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累积性冲击,使城市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保安全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应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石晓冬结合北京韧性规划的实践,谈了北京市应对风险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北京建立了风险数据库,识别出37种频率高、影响大的典型致灾因子,作为重点研究对象。37种典型突发事件里包含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灾害等16种自然灾害,煤矿事故、金属与非金属矿难等13种事故灾害,传染丙众所周知事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等3种公共卫生灾害,恐怖袭击等5种社会安全灾害。
在单灾种风险评估基础上,北京市还建立耦合模型,构建不同风险源的耦合关系矩阵,建立多灾种耦合的综合风险评估体系。评估认为,最易引起次生灾害的是地震、雷电、洪涝、暴风雪,最易被引发的事件是油品储运事故、轨道交通事故、危化品事故。通过统筹考虑不同风险时空差异性和关联性,进而开展全要素、全过程、全空间的综合风险评估及区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