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 > 行业新闻 > 正文
好股东,坏股东,一家险企兴衰之源 丨 纵论公司治理①
小金 07-14近期,银保监会首度公开38家股权违规股东,一时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虽然被曝光者并不陌生,此前已经被媒体轮番报道,但银保监会以这种形式集中披露,无疑也透露了一种信息:保险业黑名单、灰名单已经写就,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事实上,抓公司治理、抓股东准入,已经成为监管部门整治保险市场乱象、防范风险的根本所在,目的就是逐步清除“坏股东”,引进“好股东”,让“热钱”出去,让“冷钱”进来,从根源上彻底扭转行业发展风气。
副作用就是,符合准入标准的股东,在市场上成为稀缺资源,其不仅需要有资金实力和完美的财务报表,还需要耐心,需要对保险业经营规律的深刻认知和布局能力。市场上的钱少了,2016年之后,很多民营企业的保险公司股权收购项目没有完成,一些新设筹建计划纷纷搁浅或者终止。
2020年,新冠众所周知事情肆虐之下,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极大不确定性,极端环境也助推保险业加速向未来,在这样一个大变局的关口,守好公司治理的底线更显关键,为此,『慧保天下』特推出系列文章,深入探讨公司治理相关问题。以下为系列文章第一篇,重点关注强监管下,“坏股东”的出清,与“好股东”的定义。
种瓜得瓜,求锤得锤。传闻已久的监管处置违法违规股东,有了重大进展。7月4日,银保监会首次公开38家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名单,引起高度关注。
银行保险机构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名单
来源:银保监会官网
“坏股东”现形
监管力度、手段不断升级,首度公开38家股权违规股东
股权,始终是金融机构乃至金融市场最敏感的神经。这份“示众”的违规股东名单,和他们所对应的银行保险机构,已经有不少报道分析。可以看出这份名单的几个特点。
这些违规股东基本都是掉在地上的“烂苹果”,最多的是某资本系族,以及安邦保险集团和子公司的违规股东,属于幕后老板资金“里出外进”的平台,在风险处置过程中成了“昨日黄花”。
股东违规已经有了终局性结论,有的通过调查定性,有的出现在司法文书当中,其行为性质早有定论,从网络公开信息可以看到这些股东违规持股、被诉、被执行的踪迹。
披露的股东以民营为主,不少公司是投融资性质,和实体经济关系不大,有的缺少主业。公开这些股东,对于实体企业没有大的伤害。
公开是一剂解毒的良药。从违规股东的行为轨迹看,股权激励,有的长达十几年甚至更长。纵横江湖许多年,一朝拉清单。
以后这些股东,会被社会信用信息同步记录,在获取融资、上市、参与重大项目等方面,会发现“处处受制”甚至“此路不通”。
对于监管来说,这种公开是有风险的,定性违规股权的证据链条非常长,还原资金流动的路径,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敢于公开就是“敢于亮剑”,是在严密检查调查和风险监控的基础上,断然采取的措施。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监管行动,市场约束的效果会持续放大。
按照一般逻辑,公开的违规股东信息是“黑名单”,监管手里,必定还有比这个名单还长的“灰名单”,列入其中的投资人,投资行为也会受到限制。
对于一些玩家,这是一场没有告别的离开。“严监管”加码,检查技术飞跃,以小博大、虚往实归,轻易获取保险公司控制权,成为渐行渐远的传说。资本猎手和保险业,从此两不相扰。
《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后,银行业开始股东清理规范,压降违规股权比例、规范股权质押,限制违规股东行使股东权,督促股东诚信履约。
保险公司开展股权清理规范,还要早一些。2017年,监管开展了惟一一次覆盖全行业的公司治理现场评估,期间发现了不少问题。
随后三箭连发:公开质询、清退股权,先后有6家公司被撤销行政许可,责令处置违规股权;完善规制,公司章程指引、股权管理新规出台,筑高门槛,关闭旁门;强力约束关联交易,堵住资金外流的漏洞。
提升资本质量及股权透明度,是化解金融风险的必需。2019年,银保监会对股权问题开展重点治理,使用技术手段穿透资金来源;2020年,继续开展“股东不实、资本不实”专项检查,瞄准虚假注资、循环注资、抽逃资本等资本造假行为,查处隐形股东、违规代持及一致行动人,惩处输送利益的深层次高风险问题。包括违规股东公开在内的措施,都建立在扎实有效的监督检查之上。
“坏股东”的诞生
金融保险景气、融资模式创新、宽松监管等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股东的资本进来,像一棵大树,根系非常复杂;一个投资行为背后,是一组人际关系和利益格局。
Tags:股权激励,股权激励培训,股权课程,股权培训课程,股权专家,股权激励培训,股权激励课程,股权架构设计,合伙人协议,股权分配方案,股权设计专家,股权律师,投资协议,股权激励方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