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 > IT科技 > 正文
5G预约用户逼近千万 第一批5G手机很快淘汰?专家辟谣来了
网络 12-05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孙冰) 随着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启5G套餐的预约,用户对于5G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记者在三大运营商的5G预约界面发现:截至10月8日上午12时,中国移动5G预约用户数已经超过573万,中国联通5G预约用户数超过198万,中国电信5G预约用户数则超过197万,合计预约用户数超过968万,已经逼近1000万大关。
三大运营商针对首批预约5G的用户都给予了不小的优惠力度:中国移动对于网龄5年及以上的用户给予7折优惠,网龄5年以内享8折优惠,另外还有多重好礼。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是对于网龄3年及以上的用户,给予7折优惠,其他用户则是8折优惠,另外还有甄选号等特权。
不少网友调侃:5G套餐已备好,就差手机了。
但是,近期市场有传言:如果抢先购买首批5G手机,很可能一两年内就会被淘汰,不能使用了。因为目前已经上市销售的十余款5G手机,大多是NSA(非独立组网)模式的,有网友担心这种模式是“落后”的“过渡”技术,将很快被淘汰,而手机也将很快就无法继续使用。
对于这种说法,业内专家纷纷表示:这是对技术和国家产业政策误读。央视、新华社、人民邮电报等权威媒体也都纷纷进行了辟谣:NSA和SA(独立组网)都是真5G,NSA的5G手机可以继续使用多年。
NSA和SA到底是啥?
到底什么是NSA和SA?它们有什么区别?5G手机应该怎么选?“对于普通用户来说,NSA和SA在使用体验上是不会感知到有什么差别的,NSA对于手机用户来说已经够用了,SA更适合产业互联网场景。”vivo通信研究院总经理秦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秦飞介绍,NSA和SA都是全球通行的5G组网模式,5G信号的传输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用户手机到基站的传输,这块是最重要的、最耗钱也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要占到5G建设投资的80%以上,但在这个部分,NSA和SA是一样的。
区别出现在第二部分,即从基站到主干网的传输,NSA是接入4G核心网,而SA则直接接入5G核心网。
秦飞表示,在5G发展过程中,NSA组网模式是非常必要的,5G业务借助4G基站接入4G核心网,可以让5G网络尽快就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最普遍采用的5G组网模式。在此基础上,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完善,再逐步过渡到双模组网,最终实现SA组网,SA是5G网络演进的最终目标。
“海外运营商不太想做SA全覆盖的网络,因为也没看到很强的行业需求。因此,国际上比较主流的都是NSA模式,因为NSA投入比较小,成熟度高,商用比较快。中国则是比较坚定地要建设全覆盖的SA网络,因为这对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意义重大。”秦飞说。
但是,我国的SA 5G建设也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工信部部长苗圩在9月2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SA5G基站的大规模建设要等到明年才能开始。这意味着要实现基站全覆盖,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至少未来两到三年,覆盖更广的NSA组网模式仍会是主流。
不过,秦飞也表示,很快各家手机公司也都会推出NSA和SA双模的手机,因为从明年开始,运营商会要求5G手机双模入网。但只有NSA模式的5G手机仍可继续使用多年,运营商的入网许可和在网使用是两个概念,用户无需担忧。
大规模换机潮要到明年下半年 千元机也会有5G
由于运营商的5G套餐预约并不需要支付费用,因此这将近1000万的预约用户数虽然让人兴奋,但还不能就此认为,5G手机很快就能够达到1000万的销量。
“最大的门槛肯定不是手机,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运营商的建网速度和5G应用的成熟度。”秦飞说。他猜测,一直到明年6月份,5G手机可能也只能达到几百万的量级,而大规模的换机潮会出现在明年下半年。“5G手机的价格很快会下探到2000元四周,甚至千元机也会有5G。”他说。
当然,这背后是各家手机厂商的“吐血”推广。秦飞透露,5G的研发成本很高,但很多厂商其实都是在“赔钱”普及和推广5G。“之前很多人猜测5G手机会上万元,但实际上第一批5G手机的价位基本在4000-6000元左右,这是因为厂商并没有把研发费用进入定价因素,只是增加了5G模组的‘材料钱’。”秦飞说。
秦飞认为,5G发展也是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难题:运营商网络好、5G手机不贵、5G应用多,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而消费者使用得多,运营商才能建网快、5G手机量上去价格才能降下来,应用开发者才会多。
在4G普及阶段,运营商给与了手机公司大量的补贴。但现在,运营商对5G并没有类似的策略。秦飞表示,这会使得手机品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从3G到4G,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从“中华酷联”变成了“华米OV”,那5G时代呢?投票权显然消费者手中。
Tags:股权激励,股权激励培训,股权课程,股权培训课程,股权专家,股权激励培训,股权激励课程,股权架构设计,合伙人协议,股权分配方案,股权设计专家,股权律师,投资协议,股权激励方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