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股权分配_快乐水花

联系站长 | 我要发布

聚宝盆资讯网 > 社会时事 > 正文

有些校园欺凌你“感觉不到”

网络 01-13
聚宝盆资讯网收录“有些校园欺凌你“感觉不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有些校园欺凌你“感觉不到””吧。

近年来,伴随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进入公众视野。每当有恶性的欺凌事件曝光,人们一方面感到震动、沉痛和愤怒,另一方面,许多人依然认为,这样的事情绝不会发生在自己的校园中、班级里,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媒体报道,2016年教育部对全国29个县10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研究”抽样调查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所做的抽样调查中,32.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校时“偶尔被欺负”,而6.1%则表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这两组来自权威机构的数据相互印证,描绘出一个不容乐观的现状——在我国,每三个中小学生当中,就有一个曾经或正在遭受校园欺凌。这样的调查结果似乎令很多家长和教师感到疑惑:如果校园欺凌现象真的如此普遍,为什么自己偏偏没感觉到呢?了解这一认知差异形成的原因,恰恰是家庭和学校正视问题、自我反思的起点。

 家庭和学校对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认知不足

在一些家长、教师的观念中,只有比较严重的肢体攻击和性骚扰才叫欺凌,而一些比较轻微的肢体攻击往往被认为是“小打小闹”,辱骂、当众嘲笑和网络上传播八卦可能被当做“开玩笑”,而社交排斥则被看成“孩子之间的小矛盾”或是被孤立者“人缘差”。实际上,这些行为都可能构成欺凌,给被欺凌者带来伤害,甚至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校园欺凌中最常见的形式是语言欺凌和社交欺凌。2015年,青岛一名长期遭受同学欺凌的16岁男孩因被同学捉弄不许上厕所,在学校跳楼致重伤;2014年美国发生一起13岁华裔女孩开枪自杀案,据女孩父母的指控,该女孩长期在学校遭受包括语言欺凌、网络欺凌等在内的多种欺凌,导致厌学、抑郁并最终自杀身亡。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一项针对全国28个区县10279名初中生的年度追踪调查显示,有49.6%的初中生遭受过语言欺凌,37.7%的初中生遭受过社交欺凌,14.5%的初中生遭受过网络欺凌,而遭受身体欺凌的初中生为19.1%。由此看来,如果家长和教师的观念中缺乏对语言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等欺凌形式的认知,甚至也缺乏对身体欺凌的正确认知,换句话说,不知道这些行为也是欺凌,也会造成儿童的身心伤害,那么当然会“感觉不到”校园欺凌的存在了。

在2016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里,校园欺凌被界定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虽然这一界定仍存在争议,特殊是有的教育工作者指出应当以受欺凌者的感受而非行为发出者的意图来定义欺凌行为,但该定义将语言、网络等欺凌形式纳入进来,在行为结果上也没有局限于单一的身体伤害,而是强调“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虽然该界定或还有可商榷之处,但对于提升家庭和学校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校园欺凌行为本身往往具有隐蔽性

欺凌行为的隐蔽性首先体现在发生欺凌的时间和地点上。校园欺凌行为当中,最容易被发现的要数身体欺凌,但即使是身体欺凌,也通常发生在家长、教师的视线之外。研究者统计发现,最容易发生欺凌行为的时间通常是在上学前、放学后、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时间;最容易发生欺凌行为的场所是厕所、宿舍、楼梯拐角、运动场的角落、上下学路上等缺乏监管的地点。而这些时间段和地点,家长和教师都处于不在场的状态。

欺凌行为的隐蔽性还体现在伤害的隐蔽性上。在各种校园欺凌行为中,除了严重的身体欺凌会在被欺凌者身体上留下伤痕,某些破坏物品的行为会留下物证以外,大多数的欺凌行为不会留下“可见”的痕迹,身体的疼痛、精神的折磨和心灵的伤害,如果孩子不愿说或不会说,往往被粗心的家长和教师所忽略。2012年一名长期饱受抑郁症困扰的澳大利亚女孩自杀身亡,她生前录制的一段视频表明,导致悲剧的正是她童年时期所遭受的语言攻击,而她的父母直到看到视频才知道女儿遭受过校园欺凌,而在此之前,她一直努力用微笑的面具来掩饰内心的伤痛。

  受欺凌者第一时间并非向教师和家长求助

当校园欺凌发生以后,如果不是被欺凌者或旁观者报告(或者欺凌者出于羞辱被欺凌者或炫耀的目的上传网络从而曝光),欺凌事件通常很难暴露出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搜索
技能分享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