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资讯网 > IT科技 > 正文
从关键指标看我国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网络 01-1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国绘制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蓝图,不仅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明确了创新型国家建设要为建设科技强国等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是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总动员与总部署。当前,面向党和国家确定的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进入到关键阶段[]。如何客观熟悉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挖掘提升潜力,对加快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
截至目前,学界对于科技强国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系统论的视角,从国家创新体系的不同维度,开展国家科技强国建设需要的要素、能力、环境及网络关系等问题。学者们较多从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经验分析[],开展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可见,当前研究还没有很好地定量解释我国科技创新向科技强国迈进的方向和路径等问题。本文基于《国家创新指数报告》研究结果,梳理我国面向科技强国建设还存在的短板,从指标发展趋势和潜力分析的视角指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近期和中长期努力方向。
1 中国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和总体判断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前提是科学熟悉和判断我国创新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阶段。经过不断地演绎和完善,创新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被界定为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全面创新;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结合制度、管理、商业模式和业态等领域的全面创新,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因此,国家创新能力评价必须全面反映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的改善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绩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系统研究创新能力评价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开展了创新指数研究,自2011年以来已连续发布7期《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已成为判断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包括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方面、30项基础指标的国家创新指数指标体系,针对世界40个国家(其研发投入总和占全球95%)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从2000年的第38位,逐渐上升到2017年的第17位;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整体性、格局性的深刻变化,科技资源投入规模跻身世界前列,创新产出能力引领全球,成为世界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极,有望成为世界唯一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必须清晰地看到,中国创新也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通过系统梳理《国家创新指数报告》 30项基础指标数据,中国创新能力指标表现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领先指标,即中国在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国内专利产出及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等方面已位居世界前列的指标;②处于增长态势,短期内有望较快提升潜力,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前列的指标;③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长期努力提升的指标。针对中国这3种类型指标的表现,我国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部署。对于已处于领先位置的指标,要继续保持相对优势,发挥引领作用;对于有潜力较快提升的指标,应作为国家近期科技创新工作关注的重点,有效支撑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对于还存在较大差距的指标,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成为国家中长期工作努力方向,为我国在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2 近期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注意点 2.1 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强度研究与开发(R & D)经费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创新资源投入和创新活动总体状态,其强度(R & D经费/GDP)是测度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不仅反映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强度,也可有效衡量科技和经济结合、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近年来,随着创新成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理念,我国全社会R & D经费投入强度快速提升()。2000年,中国R & D经费/GDP为0.89%,不足1%,2002年提高至1%以上,2014年突破2%,至2016年继续上升至2.11%[]。中国R & D经费/GDP在世界40个国家中排名从2000年较落后的第29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14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上一篇:中国如何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2015
- 下一篇:科技发展不要忘记“为了人”这一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