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资讯网 > 便民资讯 > 正文
俄罗斯(包括苏联)建设科技强国之路
网络 12-28科技强国是“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主要产业处于高端水平,劳动生产率位居世界前列” [],“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涌现出一批世界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和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持续产出重大原创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和方向” []的国家。就本质属性和目的性而言,科技强国是能够运用科技实力,捍卫国家主权,保护国民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目的首先是强国,保护国家安全,抵御外敌;其次是富民,使每位国人能够过上物质富裕、精神高兴、有尊严的生活。科学技术是实现强国的工具、手段和标志,而不是目的。
如果认同航天工程是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认同进入太空是人类在20世纪最骄傲的成就,那么,在世界上首次建立国家级航天技术研究机构(1933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完成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1961年)、实现了第一次人类太空行走(1965年)的苏联无疑应该被纳入科技强国之列。
俄罗斯(苏联)是如何走上科技强国道路的?我们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启示?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本文通过梳理俄罗斯近300年来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力图探寻答案。
1 强国路上的第一个百年:从彼得一世的强国目标到“十二月党人”事件(17世纪末—1725年—1825年12月)俄罗斯是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国家。从地缘政治上看,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受到来自东西方(蒙古和拜占庭)和南北方(南斯拉夫和斯堪的纳维亚)文化的冲击,在八百多年间历经留里克王朝(约公元862—1598年)、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苏联(包括苏俄,1917—1991年)和俄罗斯联邦(1991年至今)4个典型的国家政体。11世纪—17世纪初,俄罗斯在东正教庇护下“促进了精神的孤立,促进了民族自傲和利己主义的发展” []。沙皇俄国主要依靠传统经验和技术实现文明的自我传承,既没有培育出近代科学,也没有建立起公民教育体系,基本上处于与西欧新文明“隔河相望”的状态。
1.1 彼得一世的“破窗入欧”战略17世纪末的沙皇俄国还是内陆国家,没有直通西欧的出海口。年轻的沙皇彼得一世向往西欧文明,利用舰队打开南方出海口(1695—1696年),随后率领250多人的考察团私访西欧(1697年3月— 1698年8月,史称“大使团”活动):在荷兰,学习造船术;在英国,探究国家制度,参观工厂和伦敦皇家学会,在牛津大学听课,到格林尼治天文台用望远镜观看群星。通过出访学习,彼得一世意识到必须以强国为目标全方位改革落后的俄罗斯。为此,他提出并逐步实施“破窗入欧”战略。
在政治上,限制东正教会和贵族权力,强化中央集权领导。
在经济上,促商重税,鼓励发展工业,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①。
① 仅以铁产量为例,17世纪末期,俄罗斯的武器生产原料大多依赖进口。1718年,俄罗斯的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160万普特(1普特=40俄磅≈16.38千克),接近当时的强国大不列颠180万普特的年产量。18世纪初俄罗斯高炉炼铁厂的铸铁总产量为15万普特;到1724年,铸铁年产量达到116.5万普特,提高777%[]。在1721年以前,圣彼得堡新建近200个手工作坊式造船场、冶炼场、武器制造场、纺织场,为赢得“大北方战争”奠定了物质和经济基础。
在军事上,扩大征兵范围,聘用外国军官,保送贵族子弟留学,提升军人的素质和综合战斗力。
经过上述改革,彼得一世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中战胜瑞典,赢得波罗的海出海口,扩大了国家版图,把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初步实现了强国目标。
与此同时,彼得一世还面临更艰巨的文化改革任务。18世纪以前俄罗斯几乎没有世俗学校。为了教化国民,彼得一世采取了颁布国家字体,印制教科书普及俄文;开设专业工程学校②;创建新首都——圣彼得堡(1703年);设立俄罗斯第一个皇家图书馆(1714年)和博物馆——珍品博物馆(1719年);招聘欧洲学者和艺术家;创办国立科学院等举措。
② 包括:莫斯科炮兵学校(1699年)、莫斯科数学-航海学校(1701年)、莫斯科医学校(1707年)、莫斯科工程学校(1711年)、彼得堡海军学校(1715年)等。以莫斯科数学-航海学校为例,学校主要招收出身中下层的社会成员,入学人数不断增加(1703年招生180名,1712年招生517名[])。学生学习算术、造船术、航海术、建筑等传统知识和实用技术,毕业后被政府、海军招聘为海员、地质勘探员、地图编制员等。这些学生成为彼得一世文化改革的早期受益者和后期推动者。
1.2 彼得堡研究院的创立及其作用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上一篇:国际政治科学
- 下一篇:德国之声中文部主任被撤职 张丹红事件骤然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