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资讯网 > 便民资讯 > 正文
超越“我们-他们”:反恐背景下的法国“头巾禁令”述评
小金 11-22【摘要】近年来法国根据“政教分离”原则制定了“头巾禁令”,严禁在公共场所穿戴伊斯兰头巾等特别服饰。我国刑法第120条之五也增设了“强制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罪”。在中法两国面对恐怖主义的共同背景下,中国反恐立法应向法国“头巾禁令”学习何种有益经验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法国“头巾禁令”的立法历程、理念和依据进行述评,主张我国反恐立法应在坚持政教分离的基础上,明确国家认同这一抽象集体法益,努力通过综合治理措施来消除身份认同危机,并借助于柔性反恐的力量走出“信徒-公民”困境。
一、问题与思路
2015年《查理周刊》遇袭事件阴云未散,巴黎恐怖袭击硝烟再起。以“自由、平等、博爱”而著称的法国正在饱受恐怖主义之苦。而早在十年之前的夏天,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武装组织策划了巴黎地铁爆炸袭击,目的是抗议法国插手阿尔及利亚内政。该袭击执行者便是在法国土生土长的穆斯林。可见,在恐怖主义背后的诸多关联因素中,穆斯林群体这一因素颇值得关注。法国当前约有400到600万穆斯林,是目前法国增长最快的少数族群,伊斯兰教在法国也成为第二大宗教。与之相对应,法国穆斯林问题成为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命题。而能否在公共场所穿戴伊斯兰头巾首当其冲,成为问题焦点。一方面,伊斯兰头巾成为法国穆斯林群体显示其身份和族群属性的象征,但另一方面,近年来法国根据“政教分离”原则制定“头巾禁令”,禁止在公共场所穿戴伊斯兰头巾等特别服饰。该法案甫一颁布,便引来无数争议。
无独有偶,面对日益严峻的反恐形势,我国为了满意刑罚前置化的预防性反恐需求,也在刑法第120条之五增设了“强制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罪”。此外,还制定了地方性法规。这些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服饰、标志中就包括法国“头巾禁令”所禁止的“波卡”。基于此,法国“头巾禁令”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我国学界重视,也有观点主张借鉴法国“头巾禁令”来完善我国反恐立法。但本文并不简单满意于从比较分析角度来展开研究,而是将立足于反恐背景对该法案进行述评与审视,就其立法历程、理念、依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其对我国反恐立法有无镜鉴之益。
二、从“不禁”到“禁”:法国“头巾禁令”的立法历程分析
法国在1905年通过了《教堂和国家分离法》(又称《世俗法》),从此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该原则在历次法国宪法文本中都得到了承认。如1946年《法国宪法》(第四共和国统治下)宣示法国是一个“世俗共和国”。1958年《法国宪法》(第五共和国统治下)则开门见山地在第1条规定:“世俗化是一个重要的宪法原则”。此后,法国政府一贯奉行严格的政教分离原则,移民政策方面则坚持“融和与同化”模式,强调个体的公民权利,拒绝以种族、宗教等群体性标志将公民分成不同的群体。在承认外来移民的公民权利的同时,要求其必须首先认同共同的法兰西传统价值观念,这要求其在本身的宗教文化与传统价值做出一定妥协(“来了就得像法国人”)。此点在“头巾问题”的“禁”与“不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为法国特色的政教分离’这一表达式只是从1990年起才开始使用的,即第一起穆斯林学生在公立学校戴头巾事件发生之后。”该事件即为法国著名的“克莱尔事件”。1989年,坐落于皮卡迪省瓦尔兹市的克莱尔初中宣布禁止佩戴伊斯兰头巾的女学生进入学校,同年10月5日三名女学生因此被校方开除学籍,引发舆论讨论与家长抗议。最终,该事件以学校和家长达成妥协收场,这些女学生进入学校必须摘除头巾,而离开学校时则可以根据本人意愿穿戴头巾。据悉,该学校生源以穆斯林移民后代为主。该风波平息之后法国各地又有类似事件发生,“伊斯兰头巾危机”也由此引发。“1989年11月27日,国务委员会对国民教育部提交的有关学生佩戴显示其宗教族群属性的标志是否与公立学校内实行政教分离原则相抵触的问题作出了裁定,认为学生的个人自由包括表达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这是尊重他人自由和文化多元化原则的体现,不会影响教学活动和内容,也不会妨碍学生的学习。不过,国务委员会对这项自由加以限制,即禁止一切有损于其他学生、教师尊严和自由,或危害他人身体健康、安全及危及公共秩序的强迫、传教和宣传活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